当前位置: 主页 > 企业动态

光明乳业北上仍背2000万亏损包袱 履新总裁称仍需时间

时间:2016-11-06 |来源: | 阅读:|
我要分享

  光明乳业(14.180-0.14-0.98%)“北上”仍背2000万亏损包袱 履新总裁坦言仍需时间解决问题

  ■本报记者 金晓岩 北京报道

  与乳业第一梯队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公司营收增速趋缓,华北区持续亏损,光明乳业在最近几年承受着不小的压力。面对问题,光明乳业总裁朱航明也在寻求突破。

  朱航明自去年3月上任至今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在其带领下,光明乳业的业绩也有了一定的增长变化,根据光明乳业发布的2016年第三季度报告,业绩继续实现双增长。然而,他依然坦言目前对乳业还只是初步认识。同时也看到公司遇到的问题,并希望用两到三年时间解决。

  华北市场减负

  众所周知,光明乳业大本营在上海,多年来的销售辐射地带也主要集中在南方区域,所以包括北京在内的华北市场虽有涉足,但由于三元、伊利和蒙牛在华北市场根深蒂固,华北市场一直是光明乳业的“心头痛”。

  众所周知,在中国乳业版图上,光明和三元是低温、新鲜牛奶阵营的代表。然而,对于全国布局扩张的光明来说,其最大的尴尬就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市场多年来一直亏损。数据显示,2012年光明乳业华北事业部净利润亏损6300万元,2013年亏损扩大至1.02亿元,2014年亏损7000万元,2015年亏损近1.3亿元。

  本报记者在朱航明刚履新的时候对其进行专访时了解到,朱航明当时便决定要将北京作为“突围”的首个区域市场。和朱航明一起上任的还有一位少帅陆骏飞,负责华北市场。如今履新也有一年半的时间,华北市场也到了检验答卷的时刻。

  华北市场的减亏,让朱航明也对陆骏飞的工作表示肯定,“去年华北事业部亏损将近1.3亿左右,到现在亏损2000多万,也就是说亏损程度只剩下去年的一个零头,华北事业部自身就减亏1个亿。这与去库存也有一点关系,但是加强管理这一块还是起到很大的作用。”

  对此,陆骏飞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年以来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大的调整,首先是根据公司产品的结构研发新品,产品更加聚焦中高端。其次是渠道的调整,从执行渠道一条腿走路变成了多条腿走路。未来我们还会再往这个发展方向,提升差异化,在一些重点产品创新方面做更大产品,持续把华北地区做更大提升。

  不仅是华北事业部,整体来看,光明乳业在刚刚发布的业绩报告中也显示,净利润有大幅度增长。根据日前光明乳业公布2016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公司毛利率为40%,较上年同期增长22.5个百分点。尤其是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4.2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9.45%。光明乳业官方解释,是因为原奶成本下降,产品结构优化大幅提升了整体盈利。

  对此,朱航明表示,今年有不少的企业在利润这一块增长比较明显,首先从行业来说,奶价相比去年,有很大的差异,特别是今年上半年的时候,奶价一路走低,这对企业降低成本带来好处。同时,光明这一年来,对一些渠道进行了整理,比如华东地区,以前是地区部、社区部、渠道部三个事业部并行,后来把这三个渠道合并,在渠道政策、销售策略等各方面进行了统一。“推出一些新的产品,包括莫斯利安等对今年一至三季度的增长都有关系。”

  今年前三季度,A股9家乳业上市公司中有6家实现了公司净利润的同比增长,3家公司业绩同比下滑。在业内人士看来,国内原奶价格自2015年至今持续下滑,受益于奶价下跌红利,乳业的业绩出现增长,但是,奶粉行业竞争激烈,价格战愈演愈烈,导致以奶粉为主业的乳企业绩下滑幅度较大。

  对此,乳业专家宋亮认为,2015年至2016年,国内生鲜乳大幅下跌,上述乳企2016年与奶农签订的收奶价格下降了10%左右,导致成本下降,净利润同比大幅增加。但净利润增幅较大的乳企只是暂时的,并不能完全说明国内乳业销售出现回暖,也不代表着乳企业绩出现大幅好转。

  与同行之间的较量

  前不久,本报记者曾经报道海外子公司新西兰新莱特乳业的亮丽业绩,让光明乳业对其一再增持。

  对于对外投资,朱航明表示,光明乳业每年都会有新的投资。不少的乳制品企业每年都会在国内和国外有一个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去掌控一些资源,或者说对自身短板的一种补充,或者说对未来企业希望的一种先行行为。

  同时,朱航明也承认光明还没有到快速发展的过程,并希望在今后2到3年,在基础工作上进行调整和改善,可能需要2年到3年稳中有进的过程,调整后实现快速发展。

  光明乳业未能在过去中国乳业发展的黄金十年里得以迅速扩张。导致多年来,光明乳业规模渐渐与蒙牛、伊利拉大距离。2016年上半年,光明乳业的营收为102亿元,而伊利和蒙牛同期分别实现299亿元和272亿元,对比差距近200亿元。

  但这样的差距并没有让光明乳业灰心。朱航明对光明乳业的未来也充满了期待。“我们跟别人不一样,不能说看到人家发展了我们心里很难受,我们创造了一个品类,从一个零到今年可能会突破200多亿的总量,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用这个品类证明中国的消费品市场是有活力的,这也增强了整个行业的信心。”

  同时,朱航明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也承认,蒙牛、伊利做常温产品方面确实比光明乳业经验要丰富。“不能说你创造了这个东西,永远在数量上、质量上一直是第一名的,这个可能性不大。当然,我们也会去努力。但是因为我们做常温的经验和渠道以及经销商基础比较薄弱,下一步还要对我们的体系进行一些调整和改善。”

(编辑:admin)
网站介绍  |   网站声明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投稿专用邮箱:641127778@qq.com| 技术支持:牛奶网
Copyright 2022 中国牛奶网 版权所有 本站申明:本站部分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将其删除!
中国牛奶网,牛奶行业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