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早7时,王春生又开始“走圈”了。别人走圈是在小区广场,王春生的场地却有点特别。厂区外围一圈、车间二层平台一圈、一楼车间一圈,一次三圈,而且是早三圈、晚三圈。身为黑龙江完达山阳光乳业有限公司车间生产总监,这是他每天到厂的第一件事,也是下班离厂前的最后一件事。 每年中秋、国庆前都是奶业生产的旺季。在位于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充满现代感的车间内,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完成了几十道严格工序的奶液,分别在数十条粗细不一的管道内快速流淌,敏捷快速的机械手、设计精巧的传送带、准确有力的机械臂将包装成不同形态的液态鲜奶喷码、装箱,运送到壮观的立体储藏库。 王春生在流水线前认真巡视着,在他负责的50多道工序中的每一条标准都刻在了他的心里。自动码垛机前一个箱盖没盖上,他大声喊工人马上搬下;分装线上纸质奶盒微有变形,他立刻让车间班长将机器松紧度调松一毫米。“虽然差这一毫米,但如果碰上特殊情况那就可能导致破损渗漏,造成批次产品不合格。” 2008年王春生加入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完达山阳光乳业破土动工,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出身的王春生从土建工程开始,就参与了设备选择、设备布局等一系列的工作。2010年企业试生产,王春生作为维修部主任开始了没日没夜的工作。新设备新工人,各种状况层出不穷。不管白天夜晚,只要一个电话,他背起电脑就要出门。靠着他个人的经验技术与行业内的人脉支持,再难的难题都能迎刃而解。有一次深夜净乳机发生故障,王春生带领员工抢修5个小时,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回到宿舍睡了一个小时之后,王春生就又起床来到了车间。在王春生等员工的努力之下,阳光乳业产能逐步扩大,从最初日加工生产100吨达到了目前的400吨。 在与机器的对话中,王春生找到了乐趣,直到现在,他仍然喜欢人们称呼他“王工”。由于工作成绩出色,王春生的角色也逐渐变换为车间主任、副厂长、生产总监。在任副厂长期间,王春生用了半年的时间一手完成了9本《安全生产九大指导意见》手册,摞起来一尺多厚的手册成为全完达山最完善的安全生产守则。 在完达山工作几年的时间里,王春生充分领略了完达山的企业文化与北大荒精神的内涵。采访中,王春生讲起了完达山乳业的历史。 1958年完达山食品厂建立,留日畜牧专家张源培任完达山第一任厂长。1966年5月1日,生产的第一批奶粉献礼北京,完达山填补了民族乳业产品的空白。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国内首创大颗粒速溶奶粉新工艺,带领中国乳业进入了速溶时代。1997年完达山企业集团乳品有限公司成立,2001年转制为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如今的完达山集团注册资本7.43亿元,公司现有员工1.2万人,资产总额36.8亿元,年加工能力100余万吨,可生产奶粉、液态奶、饮料、豆制品、米麦制品及保健食品等,销售网络遍及全国。完达山作为黑龙江省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品牌价值366.18亿元。 黑土地养健康牛,做诚信人产放心奶。在王春生看来是“军旅文化”“知青文化”造就了今天的完达山,他自己也从中吸取了充分的营养。2016年,王春生成为阳光乳业公司车间生产总监。从和机器对话,到变成对工厂的管理,王春生迅速完成了角色转换。 “我的任务就是以最低的成本,保质保量完成生产任务,保证安全生产。”三年来,王春生健全考核机制,细化成本考核方案,做到全员参与成本管理;带领阳光团队独立实施利乐枕机等设备大修工作,为公司节约费用近百万元;提出并组织实施多项技改创新,其中蒸汽冷凝水回收再利用、利乐枕机喷码控制方式改造、生产效率提升方案等改造,年可节约80万元。今年1至5月份又实施多项工艺及设备改造,累计节约费用100余万元。由他提出的枕奶外箱由胶印箱改为水印箱,预计可年结余500余万元。 采访中,王春生不止一次感慨完达山创业之初的“牛道主义”。完达山初创时期,三年自然灾害刚刚过去,人尚且衣食堪忧,而第一任厂长张源培却提出“舍养奶牛”,把仅有的几栋砖瓦房全部改造成牛舍,让人住土坯房、马架子,他说:“奶牛是我们农场走向繁荣的命根子,我们没有理由,更没有权力不爱护它。”从此,这些奶牛们过上了舒适的生活,也让建设者们得到了“母牛下母牛,三年五个头”的丰厚回报。 “正是因为这种劲头,完达山才有了今天。”自从成为生产总监,王春生的精神就再没有放松过。早七晚七是日常,节假日不休是常态,半夜起夜还要通过手机视频看看厂里的生产状况。难得休息,去趟超市,王春生一定要跑到牛奶货架前,看看自家产品,再看看同行竞品。“看,现在的日期喷码多整齐漂亮,这就是我在超市看到竞品后,对我们生产线改造的结果。”端起奶盒,王春生像在欣赏一个工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