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内要闻

看河北奶业在困境中突围重新站上发展制高点

时间:2016-08-28 |来源: | 阅读:|
我要分享

  为从源头防止掺杂使假,我省不断提高奶牛养殖场设施设备、智能化水平,全省奶牛养殖场(区)管道式挤奶实现百分之一百。吴绍冰 张璐 摄

  □本报记者 吴绍冰 张俊琴 实习生 张璐

  三聚氰胺、皮革水解蛋白等违禁物质检出率连续8年保持零记录;

  六家婴幼儿乳粉企业应运而生,产能达到15.5万吨;

  乳制品产量和液体乳产量连续两年蝉联全国第一,低温酸奶市场占有率全国第四;

  君乐宝奶粉在全国率先通过欧盟BRC和IFS双重认证……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让河北奶业遭受重创。8年来,省委、省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以知耻而后勇的气魄,通过大力整顿奶业秩序、推进规模化养殖、加强奶站监管、强化质量安全、重塑乳粉业形象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实现了全省奶业绝地奋起,浴火重生。

  如今,我省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历史最好时期,乳粉业重新赢得国际国内认可,截至2015年底,全省奶牛存栏、奶类总产量均居全国第三位,奶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稳健。

  从重创到稳定,从稳定到巩固,从巩固到振兴,河北奶业走出了一条艰辛的重塑之路,重新站上了发展的制高点。

  狠抓源头,生鲜乳基本达到欧盟标准

  8月15日,记者在行唐县长健养殖场看到,刚挤下的新鲜原奶经封闭管道直接进入了奶仓。

  “奶仓收储的原奶将供给石家庄君乐宝乳业。”场长刘根平介绍,“现在对原奶的监管非常严格,从挤奶到收储再到运输,全程都是封闭运行或者在监控下运行。即便没有这些监管措施,现在也没人愿意、也不敢在原奶上‘动手脚’。”

  经历了奶业最艰难时刻,刘根平话里话外透着对原奶质量安全的敬畏。说话间,刘根平给记者拿出了一份最近的原料乳检验报告:“你看,这是我们养殖场最近的一次原料乳检验报告,三聚氰胺、皮革水解蛋白等检出率均为0。”

  8年里,为从源头保障生鲜乳质量安全,杜绝掺杂使假,我省取缔了散养奶牛,不断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鼓励乳企自建奶牛养殖牧场。目前,我省奶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位居全国第一。据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统计,2015年底,我省奶牛存栏、奶类总产量分别为196万头和481万吨,均居全国前三位。全省1335个奶牛养殖场(小区)中规模养殖场938个,产奶量占全省总量的90%以上。乳品企业自建牧场奶牛存栏20万头以上,占全省总量的10%以上。

  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的提升,有力保障了全省生鲜乳质量安全。来自省农业部门的信息显示,全省建立了省为主体、市为骨干、县为基础的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网络,各级检测机构三聚氰胺、皮革水解蛋白等违禁物质检出率,连续8年保持零记录。

  在刘根平看来,“不掺杂使假”,仅仅是奶牛养殖户的一个道德底线。“这些年,我们也一直在摸索各种提高原奶品质、保障质量安全的办法。比如,县里大力推行的‘粮改饲’,就是使用全株玉米青贮饲料来喂养奶牛,奶牛吃得好了,产奶量高了、品质也好了。”刘根平说,他们养殖场奶牛喂养全株玉米青贮饲料比普通青贮饲料一头牛一天多产奶5%-10%,蛋白质含量能提高3%。

  既要高安全又要高品质,我省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达到了历史最好时期。统计显示,2015年底,全省泌乳牛平均单产达到6.7吨以上,比2008年提高近2吨,高出全国0.7吨。全省生鲜乳蛋白达到3.15%以上,脂肪达到3.7%以上,规模场菌落总数15万以内,体细胞25万以内,主要卫生指标高于全国5个百分点,基本达到了欧盟标准。

  严格整顿,乳制品及液体乳实行“药品级”管理标准

  眼下,正是低温酸奶销售旺季。记者在河北君乐宝乳业永盛一期、二期生产车间内看到,每条生产线都在满负荷生产,随着机械臂不停地抓放,一垛垛码放整齐的君畅乳酸菌酸奶就出厂了。作为全省奶业的龙头企业,君乐宝乳业拥有目前国内最为先进的酸奶生产线,其旗下的酸奶产品在国内市场拥有较高占有率。

  在大力整顿、全力保障生鲜乳质量安全的同时,我省对乳制品生产企业也进行了严格的整顿,不断提高标准,尤其是乳粉生产领域,更是采用了“药品级”的管理标准。2011年,对59家乳品企业全部重新审查换证,21家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被依法取缔。经过这次换证整顿,进一步肃清了市场。

  到2015年底,我省奶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度最好,全省95%以上生鲜乳由乳品加工企业收购加工,增值销售。全省取得乳制品生产许可证的乳制品加工企业达42家,日处理生鲜乳能力合计约1.5万吨。

  坚冰深处春水生。从“三鹿”到“三元”,8年来,在三鹿集团倒下的地方,河北三元重新走出了一条复兴之路。

  “公司在2008年12月成立,接收了原来三鹿集团的核心资产和员工后,从2009年3月开始正式运营,经过这些年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15年底,公司总资产达到了25亿元,主导产品为奶粉和液态奶,其中液体奶有灭菌奶、酸牛奶、乳酸菌饮料、乳饮料4大类。”河北三元食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加快企业发展,2014年3月,河北三元年产乳粉4万吨、液态奶25万吨搬迁改造项目签约落地新乐,项目总投资18亿元,建成后,可日处理鲜奶1000多吨,生产规模比原来扩大4倍,将成为国内最为综合的乳品加工基地。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52.08亿元,上缴税金4.65亿元,实现净利润2.24亿元,可安排就业1500人。

  河北三元的发展历程,与我省奶业曲折向上的“大盘走势”非常吻合。

  记者从省农业厅了解到,目前,我省乳制品和液体乳产量已跃居全国第一。2015年底,全省乳制品产量和液体乳产量分别为346万吨和336万吨,乳制品产量和液体乳产量逐年稳定增长,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蝉联全国第一位,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低温酸奶市场占有率全国第四位。

  痛定思痛,乳粉业重获国际国内认可

  8月8日,君乐宝乳业有限公司旗下生产的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以“陆港同质同价”进入香港市场,首批产品在香港药店销售。同日,融汇全球30余家供应商先进技术的君乐宝世界级奶粉工厂,在石家庄落成投产。

  对于曾是全国最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地的河北来讲,乳粉业可谓是我省奶业发展的痛点。

  “当年,河北奶粉产销量曾连续15年稳居国内头把交椅。然而三聚氰胺事件后,河北奶粉业一夜之间丧失了所有阵地。”如今,君乐宝乳业集团总裁魏立华谈到三聚氰胺事件依然十分痛心。

  从哪儿跌倒就要从哪儿站起来。2013年,君乐宝乳业集团决定开辟奶粉生产线,“一定要在河北,在石家庄,重新生产出高质量的奶粉。”魏立华跟自己、也跟乳粉业较上了劲——2014年4月12日,君乐宝投资上亿元建设的行唐太行乳粉工厂正式投入生产;2015年7月22日,君乐宝婴幼儿乳粉获得全球首家国际食品安全标准(BRC)A+顶级认证;2016年又取得了(BRC)AA+认证,产品品质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这一认证更是被誉为“不亚于获得奥运金牌”的企业荣誉。

  “接轨国际,这证明我们河北的乳企,一样有能力生产出国际一流的好奶粉。”重铸河北乳粉业品质丰碑,魏立华如此评价这项“国际殊荣”。

  好品质也为君乐宝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君乐宝婴幼儿配方奶粉连续两年在天猫“双11”销售活动中力压洋奶粉,实现全国销量第一。2015年君乐宝婴幼儿配方奶粉全年累计销售收入达7.2亿元,同比增长140%,奶粉正在成为君乐宝利润新的强劲增长点。

  从哪儿跌倒就要从哪儿站起来。这也是河北奶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和主攻方向,面对消费者对国产乳粉不信任,出境抢购的尴尬,2013年9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全省乳粉业发展的意见》,决定利用4年时间,整合投入17亿元,打造一流奶源基地,做大做强乳品加工企业,加强乳粉流通体系建设,重塑河北婴幼儿乳粉大省形象。

  短短3年间,河北乳粉业新秀不断脱颖而出——君乐宝太行、君乐宝君源、旗帜乳业、河北三元等六家婴幼儿乳粉企业相继高标准投产。同时,婴幼儿乳粉产能实现历史性跨越——全省婴幼儿乳粉产能达到15.5万吨,奠定了河北婴幼儿乳粉产业基础,提前一年超额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10万吨任务目标。

  加强监管,无形之手护航奶业发展

  从重创到稳定,从稳定到巩固,从巩固到步入振兴,我省奶业走出了一条艰辛的重塑之路。这背后既有养殖户和企业的坚持和努力,更离不开各级监管部门的规范和扶持。

  “8年来,我们卧薪尝胆、励志图强、洗雪耻辱,采取一系列超常措施,实现了河北奶业从重创到稳定巩固再到振兴的历史转变。”省畜牧局局长张强说,为实现奶业的浴火重生,我省打出了三套“组合拳”,首先加强专项整治,对养殖户、奶站、乳企进行了全产业链的整顿。其次,规范生鲜乳收购秩序,全省所有奶站达到“五有一符合”标准,奶业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再次,加大扶持力度,从乳粉业发力,拿出真金白银的补贴,鼓励企业发展乳粉加工业,推动全省乳粉再次回到国内第一方阵。

  “目前,我省生鲜乳收购秩序在全国是最好的,在全国主产省限收拒收10%以上、亏损面50%以上情况下,我省限收拒收控制在0.5%以内,亏损面控制在20%以内。”张强告诉记者,这些与我省制订了缜密的工作措施和引导办法密不可分。目前,我省在全国率先推行奶业利益联结长效机制,与省内所有乳品企业签订《完善奶业利益联结长效机制合作备忘录》,实行乳品企业与生鲜收购站长期合同收购和有计划同步发展。启动省级生鲜乳价格协调机制,每季度发布全省生鲜乳收购参考价格。启动生鲜乳质量仲裁机制,维护乳品企业和奶牛养殖户双方利益。发布奶牛养殖场《兽药使用正面清单》,规范兽药使用行为。推进奶牛场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提高奶牛场科学管理水平,打造奶业产业链各环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促进奶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省奶业虽然步入了正规和上升通道,但产业发展的短板和不足仍然存在。”张强说,比如,生鲜乳生产成本高于国际平均水平,这导致了国内生鲜乳销售不畅;比如奶牛养殖户与乳企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紧密,奶牛养殖户在产业链中仍处弱势地位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仍在考验着各级监管部门的管理智慧。

(编辑:admin)
网站介绍  |   网站声明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投稿专用邮箱:641127778@qq.com| 技术支持:牛奶网
Copyright 2022 中国牛奶网 版权所有 本站申明:本站部分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将其删除!
中国牛奶网,牛奶行业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