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往常一样,老赵一大早便来到其所在的牧场,看看奶牛,也看看鲜乳的情况。作为河北廊坊一家中型牧场的场长,老赵最牵挂的就是棚里那4000多头牛。 过去几年里,因原料奶行情不好、牧场亏钱,老赵时常愁眉叹气。2018年初,他管理的另一家牧场还因经营不善被迫关停。几千头奶牛杀的杀、卖的卖,这事曾让老赵伤心了许久。由于进口原料奶冲击和环保等方面的压力,原奶行业曾在过去几年陷入了一段艰难时光。 但眼下,老赵的心情已经大不相同。“最近奶价一直在涨,牧场终于不亏了。”在和记者交谈时,老赵难掩兴奋。在他看来,自己终于熬到头,等来了行情转折的这一天。 而随着下游对原奶的需求快速增长,原奶供应紧缺的问题凸显。近一年来,行业发展慢慢出现了新的迹象:奶价提升、牧场经营者开始掌握话语权,原奶行业的格局也在悄然变化。经历了行业低迷期时的优胜劣汰,目前能留存的大多是规模和实力占据优势的牧场。 让上游原奶供应满足下游乳企需求成为当务之急,行业上下游的协同被认为是一条必经之路。河北省奶业协会秘书长袁运生表示,产业链是一个整体,从饲料到养殖到加工,使全产业链平稳、健康、有序地发展,将是整个行业面临的共同挑战。 奶牛少了,“养牛人”的日子也好过了 回忆起前些年的低迷,老赵依然历历在目。据他介绍,其所在的县城在河北一度以奶牛养殖著名,其中不乏行业中备受关注的几个明星牧场。2014年,县里牧场总数曾接近10家,大多是存栏超过5000头奶牛的中大型牧场。 转折点出现在2015年前后。由于进口原料奶的价格优势,一些乳制品加工商纷纷开始使用低价的大包粉,国内原奶逐渐受到“冷落”。除此之外,各地政府对环保问题的重视也加大了牧场的经营压力。牛奶卖不上价、养殖成本却越来越高,原奶行业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 “算上我们的,整个县就剩下3个牧场,基本都是经营不起了。”老赵对记者说道。 不少牧场因无力经营而关停,倒奶杀牛的现象在全国多地频繁上演,多家原奶上市企业如中国圣牧(01432,HK)、原生态牧业(01431,HK)等遭遇业绩连续下滑。业内人士一度将这一阶段称为难熬的“奶业寒冬”。 牧场关停的直接后果是奶牛数量明显减少,这也为此后的“缺奶”埋下重要伏笔。 根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提供给记者的数据,2014年至2018年,国内荷斯坦奶牛(即黑白花牛)的存栏数已经连续五年下降,2018年已不足700万头。 而与低迷的原奶行业形成对比,乳制品加工企业在过去几年却迎来了蓬勃的发展期。中国奶业协会会长李德发在第十届中国奶业大会公布的数据表明,全国乳制品产量在2018年已经高达2687.1万吨,提升速度十分显著。 产业链发展不对称的后果慢慢显现,原奶供应紧缺随即成为奶价上涨的直接导火索。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自去年7月以来,国内10个奶牛主产省(区)生鲜乳平均价格迅速上行,在今年2月时逼近每公斤3.65元的价格最高点。 记者在走访调研时发现,“缺牛、缺奶”成为许多牧场经营者的共同感触。不仅如此,一些下游乳企甚至还为此展开了一轮抢奶行动,有牧场更是冒着违约的风险,将牛奶卖给了出价更高的下游企业。 光明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明牧业)市场渠道部总监龚诣表示,进口原料奶的数量虽然也在提升,但由于其价格提升,整体增长并不明显。原奶出现了明显的供需不平衡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奶价上涨成为必然。而如果供应的缺口没有补上,奶价在未来依旧有上涨的空间。 河北省张家口市某奶牛养殖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李诗琪 摄 奶业大洗牌,上下游博弈风水轮回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轮奶价上涨过程中,牧场经营者和下游乳企的话语权也发生了改变。 老赵告诉记者,奶价低迷的时候,牧场方面一度十分被动。原奶价格由买方做主,下游乳企收奶不足而导致原奶卖不出去的现象十分常见。“每个月卖多少钱都是下游说了算。有时候他们把奶收走,我们甚至不知道卖价是多少,都是闭着眼睛卖。”老赵说道。 这一说法得到了多位业内人士的印证。袁运生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奶牛养殖环节和乳制品加工环节利益分配不均衡,或者说话语权的失衡曾在过去几年体现得比较明显。本应该是相互扶持的两个产业,但在利益博弈过程中,下游占据了主动,定价都是下游说了算。 但随着原奶供需矛盾的改变,上游奶企开始掌握定价上的强势地位。 一位南方地区的牧场经营者表示,如果还按照以前的定价模式,很多养牛人真的没有办法再生存了,大家也意识到了这点,要保这个行业还有牛奶可卖,那价格就应该更加市场化。 现代牧业总裁高丽娜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亦说道,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原奶行业对鲜奶几乎没有定价权,下游给多少钱就是多少钱。但是现在,“养牛人”开始掌握一些话语权了。 另一方面,在原奶行业遭遇困境的时期,大浪淘沙般的市场环境也促成了行业的一次洗牌。京鹏环宇畜牧的总经理助理吕佳嵘对此分析称,能渡过难关、维持发展的大多为经营实力较强、奶源质量较高的牧场,达不到收奶标准的一些小散户日渐被行业淘汰。 根据中国奶业协会日前在第十届中国奶业大会上公布的数据,我国的生乳质量安全水平在近年来大幅提升,生乳蛋白水平平均为3.2%以上、乳脂肪3.8%以上,菌落总数和体细胞数持续下降,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准。此外,乳制品的监督抽检合格率连续三年在99%以上。 对于这一现象,龚诣表示,行情低迷的时候,奶农不停地把自己的质量提升上去,以更多地符合下游乳企的要求。原来一些牧场的生乳距离最高标准可能还差一点,通过养牛人的努力,把奶的品质提上去了。 乳业奶业融合,利益平衡点在哪? 过去一年里,原奶行业的市场变化和格局调整无疑让“养牛人”等到了希望。而随着政府层面的重视程度加强,原奶行业也将在未来一段时间迎来更深刻的改变。 2018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奶业振兴和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国内奶源自给率保持在70%以上的目标。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对奶业振兴再次提出了“加强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升级改造中小奶牛养殖场”等相关要求。 短期来看,上游企业进一步解决下游乳企的原奶需求成为当务之急。正如现代牧业总裁高丽娜所言,养牛这个行业,不是说今天把牧场建好,把牛引进来,明天就有奶,它的发展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对这个行业来说,未来的发展应该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全行业可能会达到一个很精准的平衡,即上下游都能同步、合理、有计划地增长。 而就长期来看,上下游的利益协同仍然是整个行业共同的期许。袁运生对此表示:“相对于很多奶业发达国家,我们目前还是有很多不足。”产业链是一个整体,从饲料到养殖到加工,利益如何分配,如何达到全产业链平稳、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是整个行业面临的挑战。近年来,从国家到各省份不断出台各类政策,推进原奶行业健康发展。而政策的出台关键在于落实,行业要有一个振兴的心态。 他进一步分析称,最重要的还是要解决种养环节和加工环节的利益分配不均衡。推行奶业一体化,就是上下游能协调一致地发展,但当前多数的利润流向了下游加工商。希望能够进一步鼓励上下游互相参股的经营模式,同时也要去推进一种合理的价格协商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