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镇0-36月龄婴幼儿中,存在母乳喂养率低、乳制品摄入不足两大问题,这是近日在广州发布《0-36月龄乡镇婴幼儿喂养和育儿方式调查》结果。
《0-36月龄乡镇婴幼儿喂养和育儿方式调查》是由荷兰皇家菲仕兰旗下Dutch Lady子母品牌发起, 数字100调研平台实施,1539个乡镇样本来自广东、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山东、江苏8省1市的172个农村社区。调查还在上述8省1市的地县级城市,以及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部分二线省会城市获取各类城市样本1947个,作为乡镇营养及育儿方式研究的对照组。 这次调查发现,乡镇出生的孩子中,只有86%的“第一口奶”采用母乳喂养,低于北上广96.7%、二线省会城市96%、地县级城市95.8%的水平。0-6月的全母乳喂养比率,乡镇仅为29.3%,与北上广和地县级城市受访者30.1%、29.4%的水平基本相仿。育儿家庭已走出三聚氰胺阴影,95.6%、79.9%的家长希望婴幼儿配方奶粉口味清淡、适合中国宝宝消化系统特点。调查发现,有三个营养常识的认知误区,与当前乡镇母乳喂养率偏低有关: 一是根据国际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推荐,出生后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并继续母乳喂养到两岁及以上。然而知道这一常识的乡镇受访者只有25.3%。在知道这一常识的受访者中,“第一口奶”的母乳喂养率达到93.2%。不知道这一常识的受访者,“第一口奶”的母乳喂养比率只有83.3%。 二是由于剖宫产等原因,会导致产妇开奶时间晚。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乡镇受访者并不知道,虽然第一口奶不是母乳喂养,但是经过努力还是能够恢复母乳喂养。在乡镇受访者中,只有1.4%是经过努力恢复母乳喂养的。 三是有68%的乡镇受访者因为担心母乳不足而过早使用配方奶。 在所有受访者中,只有13.8%的比率能够全部知道医学上衡量母乳不足的两项指标:孩子两个月体重增长不好;孩子尿少且浓,每天少于6次。交叉分析显示,能够全部知晓母乳不足两项指标的受访者,0-6月的母乳喂养比率为52.5%;知道其中一项或两项指标都不知道的受访者,0-6月的母乳喂养比率仅为31.3%和21.6%。 中国营养学会编撰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对于不能用母乳喂养的6月-12月婴儿,建议选择较大婴儿配方奶。对于1岁以上未能延续母乳喂养的婴儿,中国营养学会还建议:每日给予不少于相当于350ml液体奶的幼儿配方奶粉。然而,调查的数据显示,有48.8%的乡镇受访者每天给12-24月孩子摄入的配方奶低于这一标准。 配方奶摄入不足的原因是本末倒置,调查发现,有半数以上的家长给孩子吃饼干、蛋糕,13.6%的家长给孩子喝优酪乳和糖果巧克力;还有12.9%的家长用米汤、面糊、凉茶等冲泡奶粉。这些不正确的喂养方式,挤占优质乳制品的摄入量,造成孩子营养失衡。 调查还发现,不良的喂养习惯也亟待改善。如分别有16.7%和13.2%的受访者喂养孩子时,会将孩子吃剩的奶存放起来,再次喂养,或者没有经常清洗奶瓶奶嘴。不良卫生习惯都可能让孩子腹泻。还有6.8%的受访者用矿泉水和凉茶等冲泡奶粉,用矿泉水冲泡奶粉,会增加孩子肾脏负担。 发起本次调研的Dutch Lady子母品牌负责人孔柏瀚认为,育儿生活中的常识不“常”——专家学者认为的育儿常识,并没有成为孩子家长的“应知应会”,导致了种种不科学喂养方式的产生。孔柏瀚建议,可从两方面入手改变这一现状: 以完全公益的目的,编辑权威和简单明了的,针对乡镇地区的母婴营养读本;经常性地利用智能手机终端开展营养知识竞赛,重点掌握100个为什么,乡镇婴幼儿家庭的营养水准就可以提高一大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