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配图 “毒奶粉”事件曾在中国乳制品行业掀起轩然大波,时隔10年,投资者认为押注业内前几大巨头已不再危险。 据彭博社报道,伊利和蒙牛股价此前双双创下历史高位,这要得益于它们在海外大举寻觅收购以图加强奶源供应。另外,通过向高端酸奶及婴幼儿配方奶粉等利润更丰厚的业务领域侧重,这两家实际上的双寡头盈利前景十分乐观,同样也构成了利好。 中国乳制品需求料在五年后增长37%至760亿美元,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乳制品市场。面对这样的前景,股价可能有进一步上涨的空间。 香颂资本(Chanson & Co)驻北京董事沈萌称,实际上,这些股票已经成为可以遮风避雨的蓝筹股,而且考虑到政府的支持以及企业自身雄心勃勃的收购策略,它们的增长将获得持续的发展势头。 在伊利与蒙牛巩固行业地位的过程中,兼并国内较小的竞争对手,以及在海外收购上游供应,发挥了关键作用。根据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的数据,这两家公司合计占有中国乳制品市场44%的份额。排名第三的光明食品市场占有率远远落后于这两家公司,仅占据4.8%的市场份额。
乳制品企业估值 自2014年以来,蒙牛投入了大约20亿美元用于境内收购,伊利则集中精力向利润率更高的产品转型,并加大在全国范围的市场营销力度。如今,焦点转向了海外:两公司均在竞标澳大利亚最大的乳制品生产商Murray Goulburn Co-operative Co.,含债务在内的交易估值可能超过10亿澳元(7.84亿美元)。 伊利与蒙牛均手握大量现金--截至2016年末合计持有235亿元人民币(36亿美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毛利率成功突破30%大关。 在海通国际分析师王勇看来,这意味着伊利与蒙牛已经从农业与代工生产企业的行列,一跃成为了利润率媲美达能和雀巢等名牌企业的卓越品牌。 王勇称,在食品饮料行业,若一家企业毛利率超过30%、35%,就意味着它不再仅仅是生产企业,而是拥有极高附加值的品牌。 伊利和蒙牛股价均在过去12个月涨逾40%,远超上证综指11%和恒生指数24%的涨幅。 尽管如此,28倍市盈率让伊利看上去仍被低估,这个水平不仅低于国内消费板块市盈率均值,也远低于亚太新兴市场同板块39倍的平均水平。 彭博汇总数据显示,伊利评级为26个买入,两个持有,无卖出;蒙牛为23个买入,四个持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