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内要闻

乳业为“中国造”乳品正名

时间:2017-07-22 |来源: | 阅读:|
我要分享

随着中国乳业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目光聚焦中国,在乳制品行业,全球乳业20强都已进军中国,中国乳企的国际化已势在必行,国内乳企纷纷出海寻求国际化合作。

19年,中国乳品行业经历了非同寻常的时期,在经受住2008年的严峻考验之后,中国乳业迅速发展,如今已成为技术装备先进、产品品种较为齐全、初具规模的现代化食品制造业,乳制品消费市场也在不断扩大并趋于成熟,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乳制品消费最大的潜在市场。

乳业19年大事记

1998年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提议,经原国家轻工业局批准,将每年6月6日-10日定为“全国乳品营养周”。

2008年

2008年,“三鹿事件”爆发,使乳制品安全问题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政府着手制定新的行业标准。当年10月,国家公布并施行《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加大了对违法生产经营行为的处罚力度,对监管部门的职责进行了明确分工,并加重了监管部门不依法履行职责的法律责任。

改革委等13个部门制定并提出《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提出全面整顿奶业的要求和措施。

2010年

原卫生部发布乳制品新国标,规定生乳中蛋白质含量为2.8克/百克,标准一出,各方反响强烈。

2011年

商务部预计,2011全年乳品进口量将超120万吨,创历史新高。

2013年

《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自5月1日起施行。其中规定,质检总局对向中国出口乳品的国家或地区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食品安全状况进行评估,只有合格,并符合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方可入境。

2016年

中国奶业协会公布的2016奶业质量报告显示,国内生鲜乳部分指标已赶超欧美标准。

2017年

农业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食药监总局五部委联合印发《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对2010年生乳国标进行修订升级。新国标的标准将会参考欧美等发达国家标准,与国际接轨,使之更能够促进中国奶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危机促发行业洗牌

2008年之前,是中国乳业发展的黄金期。乳企的数量比较多,但生产规模与技术水平却参差不齐。乳制品行业的快速扩张最终触发了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这之后,整个乳业陷入低谷。国外奶粉品牌也趁势抢占中国市场。

从今天回看这段低谷期,对于国内乳业来说并不完全是坏事。对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的重视让中国乳企在经历长时间的沉寂与隐忍后,逐步走出阴影开始回暖。

2013年被视为中国乳业从信任危机向产业修复的过渡时期,也是中国乳业经过5年整顿和振兴逐步走出低谷、迈向辉煌的关键时期。

中国乳企正在通过建设自有奶源基地、构建产品可追溯体系、加强与国外乳品研发合作等手段,逐渐走出“信任危机”,迎来了产业新的发展机遇。

系列监管政策出台护航乳品安全

2008年后,食品安全质量问题得到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乳制品行业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其中2010年和 2013 年相继出台新《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企业生产乳制品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 版)》、《中国乳制品行业规范——牛初乳粉》、《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来监管乳制品行业,不仅包括对国内乳制品企业的监管规定还包括对进口乳制品的要求。

新规对乳品在生产和检验环节都加强了约束,提升了乳企入局的门槛,国内乳企数量陡然下降,行业集中度得到提升。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建立诚信管理体系,严把奶源、原(辅)料、生产、质量、流通等诚信关,大大提高了国内婴幼儿奶粉的产品质量。进口乳品的监管更加系统化,避免了进口乳品带来的潜在风险。

重品质 提振乳制品消费信心

中国乳业在 “三聚氰胺事件”后的9年时间里,迅速建立起现代化养殖体系,奶源质量水平可以跟欧洲相当,监管部门建立起了科学监管体系,包括配方注册制、备案制和企业注册制以及追溯体系等。2017年第一季度,国家食药监总局对中国奶业各个环节检验的结果是100%合格,即便这样,国内乳企仍然没有完全收复失地,消费者对国内乳品的信任感还没有彻底恢复,近几年进口乳制品的迅速增长,也客观反映了这一点。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宋昆冈认为,当前影响消费者信心的主要因素还是乳制品的质量与安全,保障产品质量与安全,是行业和政府一直在努力工作的焦点。

工业与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高延敏表示,工信部作为乳品主管部门,近年来围绕产业规划和政策标准,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质量的追溯,并且一直在组织开展“双提”行动,在提高乳粉质量水平的同时提振消费信心。未来将继续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乳品行业增品种创品牌,向消费者提供品种丰富,品质优良的乳制品来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

开启国际化进程出海“取经”

随着中国乳业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目光聚焦中国,在乳制品行业,全球乳业20强都已进军中国,中国乳企的国际化已势在必行,国内乳企纷纷出海寻求国际化合作。

自2010年光明乳业收购新西兰“新莱特”公司51%股权,拉开国内乳企国际化序幕以来,澳优、贝因美、伊利、蒙牛、新希望等企业相继“走出去”,在海外布局奶源、兴建工厂和研发中心。2015年,光明集团间接收购了特鲁瓦集团76.7%股权,被称作中国乳企最大单出海并购。出海并购使中国乳企得以直接借鉴国际乳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完善自身产业链,同时也为应对进口乳制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做好准备。

未来将继续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乳品行业增品种创品牌,向消费者提供品种丰富,品质优良的乳制品来满足消费群众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

来源:北京晨报

(编辑:admin)
网站介绍  |   网站声明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投稿专用邮箱:641127778@qq.com| 技术支持:牛奶网
Copyright 2022 中国牛奶网 版权所有 本站申明:本站部分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将其删除!
中国牛奶网,牛奶行业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