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四代传承牛乳出新) “周大娘牛乳”店是阿贞 将 自 家过 去 的 牛棚 拆 掉 改造而成。 阿贞和母亲一起在制作牛乳。 将开始凝结成团的牛奶倒入模具中,用手指抹平并将牛奶里的醋压挤出来,最后轻轻掀出牛奶片,抛进盐水中,一片甘香的牛乳就诞生了。 牛奶与醋在小杯里一混合,拇指一拌,乳白软滑的牛乳公就出现了,立即倒在模子上,用手指碾平,压去水和醋,拇指再轻轻一点一扬,一片莹白剔透的牛乳就不偏不倚地跳到盐水盆。短短10秒钟,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蕴含了周大娘四代人制作牛乳的经验。 只能纯手工制作的牛乳,是一代又一代顺德人的美味传承。但现在,只有零星小作坊的老一辈顺德人在坚持做。又累又苦,还赚不了大钱,所以年轻一代顺德人基本拒绝传承这门手艺。 80后周惠贞是牛乳制作业的一股新鲜血液。 她创立自己的牛乳品牌,尝试牛乳入菜、牛乳配红酒,还计划开牛乳制作亲子体验班。所有这些疯狂的想法,只是基于不想让牛乳“有一天,突然间就没了。” 盛景 “几头水牛,一条艇,几乎就能解决一家人的生活出路。” 2月22日,凌晨3点,天还没亮,琼姨一家就已经开始忙碌了。 一小煲奶,一小煲醋,在煤炉上轮着温热,手边一个大瓷盆里盛着煮熟的浓盐水,一个舀奶的小勺、一个做牛乳公的小杯和一个用黄皮木做的花边木模,就是做牛乳的家当。 牛奶与醋在小杯里一混合,琼姨拇指一拌,乳白软滑的牛乳公就出现了,立即倒在模子上,用手指展平匀,压去水和醋,拇指再轻轻一点一扬,一片莹白剔透的牛乳就不偏不倚地跳到盐水盆。 一片牛乳的制作时间不过10秒钟。而这短短10秒钟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蕴藏着琼姨家三代人数十年的经验,“外婆、妈妈、还有我三代人都是靠制作牛乳养家糊口的。” 金榜村没有耕地,无法以种菜为生,养牛业便进入了村民的视野。金榜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养牛,养牛数量最多的达到300多头,形成热闹的养牛街。 金榜牛乳始于明代,当年村民养牛卖牛奶时,有时挤出牛奶后却卖不掉。牛奶保鲜不易,于是金榜人就用醋和食盐将牛奶制成晶莹透明的牛乳片来保存。本地水牛产奶虽少,但质量高,水分少,油脂大,特别香浓,因此制作出的牛乳也特别受欢迎。 “听我外婆说,当年卖牛乳最红火的时候是上世纪50年代前后,新鲜牛奶都被做成牛乳。几头水牛,一条艇,几乎就能解决一家人的生活出路。因此,金榜村附近的白石村、大吉村也都养牛,生产牛乳。”琼姨说。 从七八岁懂事起,在白石村长大的琼姨每天凌晨4时起床,照料家里的三四头奶牛,先以粥喂饱奶牛,操劳一番家务后,再搬来水桶挤牛奶,割草清理干净照料好奶牛。黄昏来临,面对剩下未卖出的牛奶,又开始将其加工成牛乳,待次日乡邻过来收购,再挑往容桂的健德厂,随货船输送到中国香港等地销售。 “那时候有资格送去健德的,只有几个人而已。”琼姨说,会做牛乳的村民成为村小组里的“香饽饽”,手艺出众的牛乳一出手随即被抢购送往健德厂运输到外地。 式微 “约会前要洗掉身上的膻味,喷上香水,怕别人瞧不起我家。” 优质的牛乳对于奶源的要求很高,每家每户都建牛棚养牛,以确保牛奶新鲜。同时要想奶质好,养牛得费心思。“如果水牛体内燥热产出的奶质量就不好,有人会用蜂蜜或莲子煮粥给水牛吃,但费用太高,我就在家里种了水翁仔树,用水翁仔果煲凉茶同样能够起到清热的作用。”琼姨指着自家院子里两棵有30多年树龄的水翁仔树说。 在快餐化的当下,养牛变得急功近利,像凌晨起床专门煮蜂蜜白粥喂牛、带牛去鱼塘散步泡澡的养牛方式,如今在现代人看来几乎是天方夜谭。 同时随着城市化发展,养牛业污染大,慢慢地牛棚就拆除了。当年大部分制作牛乳的手艺人都洗手不干了。“有猪有牛,一世苛留(困扰的意思);没猪没牛,一世风流。”琼姨说,做500克牛乳也不过四五元的利润,劳动量大,而经济效益低。琼姨的双手由于长期用木模压牛乳,长满了厚厚一层茧,制作过程中接触醋和盐水也泡得双手发白。 目前大良还在做牛乳的无一例外都是上了年纪的妇女,而且不少是因为赋闲在家,操门传统手艺来消磨日子、赚点补贴,并不把它作为主要经济来源。而年青一代早已彻底洗褪了农民的气息,出外谋生,几乎不再继承旧业。 琼姨的四个孩子都是在“牛乳堆”长大。其中,长女周惠贞6岁就开始跟着妈妈做牛乳。“从小到大每天都对着这些奶制品,连身上都有一股膻味,出去约会之前都要洗澡冲掉这股味道,喷上香水,就怕别人看不起我家。”周惠贞说。 在“牛乳堆”长大的周惠贞,年少时从未想过接手这门三代人一直传下来的手艺。上大学时,舞蹈专业的学费比较贵,但她坚持要选择这个专业,一心想脱离“牛乳堆”。“当时就想从事与牛乳、甚至是牛制品无关的行业,而舞蹈跟这个行业就风牛马不相及。”周惠贞的弟妹也抱有同样的想法。 传承 “再疯狂的想法,我们都愿意去尝试。” 蹦 砂 、双 皮 奶 和 牛乳,同为始于明代的民间小吃,也曾各领风骚,深得不同人群的喜爱。可在时代发展的车轮中,它们却走出了不同的痕迹。如今,蹦砂和双皮奶,在繁华地带规模经营,生意红红火火;而牛乳却在窄小的巷里摆摊设点,或者供货给店铺卖。 琼姨的牛乳主要供货给顺德知名甜品店。过去几十年,琼姨都是起早贪黑,每天凌晨三点起来做牛乳,她希望女儿周惠贞能够接手。“说了我几年了,我都拒绝了,因为当时真的看不到这一行的前景。后来看他们那么坚持,我也不想妈妈那么辛苦,所以就开始试着做了”。 但是,不是像老一辈一样,能卖一瓶是一瓶,周惠贞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这份手艺传承下去。 同样是顺德特产,欢姐伦教糕已经发展成知名品牌。而牛乳都是分散的家庭式作坊生产,既没有自己的品牌,也没专门的店铺售卖。周惠贞借鉴欢姐伦教糕的发展路径,创建了周大娘牛乳这个品牌,“周大娘这个名字比较亲切,同时大娘跟大良是谐音,一箭双雕。” 2012年,周惠贞和丈夫建立了周大娘食品公司,领取了卫生检疫证明,对牛乳进行规范化生产。品牌有了,公司也建立了,下一步就是推广。刚开始没有经验,周惠贞和丈夫就开着摩托车到伦教、北滘等镇街推销牛乳,厚着脸皮说服老板把牛乳放在特产店里寄卖,但常常吃闭门羹。 偶尔会接到一些“识食之人”的电话,“记得有一次,一个70多岁的香港阿婆在特产店买到了我们的牛乳,吃过后念念不忘,特地让在广州的亲戚过 来 买 了 几 瓶 带 去 香港,”这让周惠贞意识到,推广牛乳重要的是增加曝光率,因此她就带着牛乳去参加美食节,捐赠给慈善机构义卖。 但购买牛乳的大都是老一辈,他们觉得品尝牛乳有种幸福的童年滋味,但这种怀旧却没有足够的力量支撑牛乳一直走下去。周惠贞女儿的一句话惊醒了她:“妈妈,我们同学都不知道什么是牛乳。” 这时,开一家周大娘牛乳店的想法开始在周惠贞的脑海里萌生。“但是家人一直反对,他们觉得给别人供货就好了,开一家店要投资一笔钱还不确定能否赚钱,就劝我不要做,觉得我这想法简直是疯了。”周惠贞笑着说,幸好丈夫一直支持着她的想法。 现在的周大娘牛乳店已经有了雏形。周惠贞将自家过去的牛棚拆掉,建成一间带院落的店铺,院子里还有牛乳历史的宣传画,是她专门邀请顺德本土画家刘发良画的。“在这里不仅买到牛乳,了解牛乳的历史,还能体验牛乳的制作。” 最近,周惠贞一直忙着筹备牛乳制作亲子体验班。而她的丈夫则在尝试与饭店合作让牛乳入菜,也在实践红酒配牛乳的可行性,“再疯狂的想法,我们都愿意去尝试。” 04-05版采写:南都记者 胡嘉仪 摄影:南都记者 郑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