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农业一向是舆论关注的重点,有舆情关注就有政治正确。造谣要负法律责任,但是意见表达有非常大的自由空间。因此,农业领域中存在大量被误导的舆情,由此带来的政治正确需要重新审视。 理性看待农产品进口是成熟社会的政治正确 所谓“大豆产业的教训”,大概意指:国内大豆种植面积下降,大豆进口持续快速增长的现象。据此可以推断,中国大豆产业全军覆没,国内加工业沦为美国的打工仔。面对这一问题,扩大国内大豆种植,抵制美国大豆进口就自然成为了舆论选择和政治正确。 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目前来看,我国耕地资源大约20亿亩,2017年作物总种植面积约为25亿亩,进口的农产品折合虚拟土地大约12亿亩。这就意味着,国内农业生产资源是紧缺的,国内现有农业生产资源并没有因进口增加被闲置,不种植大豆一定会种植其他替代作物,例如玉米。原因很简单:大豆每亩单产150公斤,玉米至少500公斤,东北到700公斤也很正常,作为理性的生产经营者,种玉米不种大豆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倘若农民都种大豆,那么一定也会大量进口玉米等农产品,也就会形成所谓的“玉米产业的教训”“小麦产业的教训”等。 当前的核心问题是,国内农业生产资源不足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而非某一个具体产品的大量进口。如果说大量进口就是教训的话,那么小到鳗鱼苗,大到棕榈树,个个都是教训。显然,进口增长是为了满足人们更好的消费需求,只是分工的必然选择,就像一个家庭不可能再回到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一样,有分工有合作,社会才能进步。“大豆进口的教训”实际上是有失偏颇的社会情绪,理性看待农产品进口才是成熟社会的政治正确。 奶业成为第二个大豆产业”是个伪命题 牛奶检测不合格,牛奶到底能不能喝,中小规模养殖户杀牛倒奶,规模养殖企业巨亏,原料奶收购价暴跌,液态奶终端价格暴涨,国内奶业会成为第二个大豆产业……上面的短语并没有逻辑关系,只是频繁见诸报端的标题。面对上述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要么是政府不作为,要么是进口冲击,所以加强监管,增加补贴,抵制进口便成为了奶业发展的应有之义和政治正确。 奶业会成为第二个大豆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5年以来,国内牛奶总产量持续徘徊,2017年甚至下降,反之乳品进口量稳步增长。 简单来看:近年来的乳品进口增长与国内生产徘徊甚至下降是同步发生的,两者之间必然存在联系。这个观察不可否认,但是国内奶业增长迟缓问题的关键并不在进口增长,而是内部产业链上下游话语权不对等、原料奶价格持续低迷,外部消费增速放缓下降、环保压力持续加大等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乳制品进口增长对行业影响有被放大的迹象。以乳品消费为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城镇居民直接乳制品消费量2014—2016年间从人均18.1公斤下降到16.5公斤,同期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量从6.4公斤增加到6.6公斤,由于城镇化率的提高,农村市场的有限增长难以弥补城市消费的下降。 从另一方面说,合理利用国际资源、互补余缺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奶牛养殖属于资源高耗型产业,其发展不仅需要大量耕地,也需要大量水资源,2017年我国进口乳制品247万吨,折合原料奶约1485万吨,相当于160多万泌乳牛一年的产量,按照一头奶牛配套5亩土地计算,乳制品进口节约虚拟耕地800多万亩。因此,从节约资源视角乳制品进口有一定合理性。此外,在乳品进口中,黄油、奶酪的进口属于满足多元消费需求,并不会对国内奶业既有利益造成冲击。 至于奶粉会不会像大豆那样大规模进口,国内原料奶生产会不会大幅度下降?显然不会。 原因在于:一是乳品消费特征不支持大规模进口增长。与大豆不同的是,奶业具有天然自我保护能力,乳品消费强调“鲜、活”,尤其占消费比重85%以上的液态奶需要立足本土奶源,且近年大型乳企纷纷布局低温奶,低温奶的产量和消费量均呈增长趋势,利好奶牛养殖业。 二是国际乳品贸易规律不支持大规模进口增长。尽管过去几年国内液态奶进口快速增长,但是近两年增速已经趋缓,由于进口液态奶目标市场存异,且液态奶进口持续高速增长并不符合国际乳制品贸易的规律,可以判断,进口液态奶对国内液态奶市场的冲击力将逐步持续减弱。 三是国家奶业发展政策不支持大规模进口增加。中国是奶业生产和消费大国,在政府层面受到关注空前,2018年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在河北、黑龙江、内蒙古三次调研奶业,2018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在如此好的政策背景下,中国奶业也不会成为第二个大豆产业,未来行业发展前景可期。 此外,国内规模化养殖在经历调整之后,生产效率与质量水平都在持续改善,产出必定会维持一定的规模。由此可以判断,国内乳品消费与原料奶生产均存在“棘轮效应”,注定乳品进口对国内原料奶生产的冲击将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区间,并不会出现进口无限增长,国内生产无限下降的情况,这一点也是与大豆不同的。 舆情关注与政治正确总是相对而言的 从大豆的政治正确出发,如果没有中国的大量进口,美洲大陆也不会有如此快速的生产增长,更谈不上谁为谁打工的问题。其实巴西的舆论也认为巴西农民在为中国榨油厂打工,在本国也是一种政治正确,也占据了当地舆论的道德高地。对于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来说,每个利益主体都可以以弱者和受害者的形象示人,但是每个利益相关者却都有着一副雪亮的獠牙。 奶业当前的问题是发展阶段的必然,对于人类来说,有些教训可以汲取,但是有些挫折不可避免。告诉一个小孩1000种避免走路摔倒的方法,不如让他多摔几次,没有什么可以阻止孩子摔倒,没摔过跤的人是不存在的。国内大豆的市场格局尚谈不上教训,乳品生产消费更是存在“棘轮效应”,所以奶业发展也不会是另一个大豆。 关注农业发展,回应社会关切是舆论的责任所在,当前舆论的确对促进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同时也存在一些因识见不足或者明显倾向的政治正确,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一面是包容的心态,一面也要有理性的澄清。 |